Post

【第一篇个人网站博文】开坑的碎碎念

我的个人网站第一篇迟到的博文,一个技术废物的自我救赎之路的起点。

【第一篇个人网站博文】开坑的碎碎念

有关这篇来之不易的博文的背景

这是在一个绝望但是又带有一丝希望的深夜写下的文字。
作为一个对计算机感兴趣但是又很害怕它的复杂性并自诩为程序员(实际上离正经程序员差了十万八千里)的“伪程序员”,从大一起我就一直很渴望拥有一个个人网站。但是我的技术水平实在是太差啦,直到大三下学期才了解到GitHub,直到大四下学期才开始使用GitHub进行一些简单的项目管理。比起学习计算机的同龄人,我的技术简直是落后了一个大时代(10年以上),但这已经是既定事实,无法更改了。
直到今天,也就是研一的暑假,我才正式有了一个基于很多教程文档拼凑起来的博客站。
这样看来,我的技术债务已经欠了一箩筐了——该读却没读的技术书籍摞起来也许比我人还高了。基于这种思想,我常常陷入高压行动瘫痪——这是一种很要命的内耗状态,想改变现状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但是越不行动就会越自责。实际上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因为认知问题,认为只有使用底线思维,把一切都考虑周到做到“完美”才能获得安全感。
我其实并不喜欢读别人的源代码。事实上,别人写的文档也是——截至目前我读到的所有材料,往往是不优雅、不直观、反直觉、不人性化的。我憎恶任何不直观、不简洁高效、不人性化的设计逻辑。这是在缺乏文档、资料说明等快速解决方案后不得不采取的最后的办法。这可能也是源于我的思维惰性吧。从初中开始我就是数学困难户,直到现在也是,我就是缺乏一些别人拥有的变通思维能力,想找捷径却往往只会在错误的“找捷径”的路上一条路走到黑,而根本连“捷径”的门道都没摸到(好像这真是天生的)。从这个层面上讲,我并不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程序员,因为我可能缺一点对源代码及多层嵌套的复杂逻辑的“精耕”钻研动力。别人告诉我要多读代码,但是读代码被我视为“最后方案”,因为别人的代码本身的语法往往晦涩难懂,信息密度过高,而且通过读缺少注释的代码很难知道代码作者到底在想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写,我不知道我的理解究竟有没有偏差,更难以验证(也许是因为我实在是太菜了,唉),我觉得效率更低。 但是我为什么还要学计算机呢?首先,小时候我对计算机浅层的技术就有着比较高的兴趣,我觉得做一些简单的可理解的操作(例如在哪里点击几下,做点什么样的设置这样的小捣鼓)可以让电脑实现我想要的效果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其次,计算机是我我完全无能为力掌控的生活中唯一能稍作掌控的东西。我享受在计算机上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以及掌握了新技术的收获感,当然还为了挣到那一点点“我会别人不会”的虚假优越感(基于自卑心理的代偿机制,但是事实是别人往往比我会的更多,做的也更好,我现在的确是因为挫败丧失信心了)。但是很可惜啊,你是不可能和计算机程序以及物理规律讨价还价的。它既是一个避风港,也可能是一个更加沉重的枷锁——你是在与不可讨价还价的客观规律争斗。
也许此刻的我的确是脆弱不堪的,因为的确是没有人能理解我的追求、我的弱点,并容忍它们存在。社会只会鞭策着我们不断向前,不断挑我们的毛病、规训着我们,不努力往上爬、不参与竞争的结果就是被淘汰,就像我之前到现在一直处在“技术淘汰”的边缘。这就好像一个即将溺水却仍然在海面之上挣扎的人——口鼻中咸涩,生理窒息的边缘和挣扎求生的信念在不断碰撞——想停下,但是不敢停下,因为在这种情境下,停止挣扎便是被命运宣判死刑。 而且我的记性又常常是不好(也许跟我长期焦虑与熬夜有些关系吧),在长期的技术实践中,从网上查到的许多零碎的技术知识点常常用过就忘,没有形成有效的积累,在我的第一个科研项目暂告一段落之后我更是认识到了这点的严重性,于是发发狠直接一鼓作气把这个博客站搭了起来,于是也有了今天这篇博文。我觉得,与其在窒息的潮水中被溺死,不如自己拼命搭出来一块暗礁,才能博得一线生机。

关于我的头像和网站图标

雨浪

几时飘零雨,翻作门前浪。

raining waves 这个我用了十年的微信头像,从初一一直用到现在

这实际上是我精心塑造的十年如一日的精神自画像,是我人生经历与心境的一种外在映射,但是个中细节不方便在此言说,若有兴趣可找我聊聊(虽然我也很清楚没人会感兴趣)。
头像背景为波涛汹涌的广阔大海,主体是一个穿着黑色风衣、戴着黑色蓝白条纹贝雷帽、撑着一把黄炳黑伞的男人的背影,空气中是飘落的雪花和大海浪花溅起的水滴。
我的微信昵称是“雨浪”,现在的签名是“几时飘零雨,翻作门前浪”,曾用签名是“所有的坚定或迷惘,都会化为飘零的雨浪”。

光影

光芒之下,必有影子。

lighting shadow 这个我用了七年的QQ头像,从高二一直用到现在

这是我精神自画像的另一面,同样是我人生经历与心境的一种外在映射。
我的QQ昵称是“光影”,签名是“光芒之下,必有影子”,个人描述是“影子中的一粒微尘”。
头像是黑白色调的,背景中是一片广袤的田野地平线,主体是一棵没有枝叶的枯死的树,树冠后的稀疏云层与天空色彩明暗不定,朦胧地透出太阳的影子,总体氛围肃杀而死寂。

所有过往,皆为虚妄;唯有当下,才是真实。
虽然我也不知道“未来”在何方,浓雾笼罩后的它是否光明,我又该驶往何处,我会不会在半途就因为风暴而丧命—— 但是,在这里,我的小小博客站里,我将从这个自己搭建的精神锚点出发,重新起航。它未必能护住我的周全,但至少是一撮小小的火苗,不是吗。

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by the author.